导入数据...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周晓林

周晓林,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子与分子物理硕士点负责人。现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四川师范大学固体物理所所长。主要工作:1、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其中的“物理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确定为“四川省物理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加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3、作为负责人,物理学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批特色专业;4、作为负责人,物理学专业被批准为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5、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完成的“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物理师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科研课题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2.侯邦品

侯邦品,男,博士,教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行政副院长。主要承担了本科生《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并为《量子力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利用代数动力学方法研究量子力学和量子光学中的基本物理问题,以及研究原子相干性致使原子气体中的信号光透明和光信息存储等物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A》、《Journal of Physics A》、《Journal of Physics B》、《Physics Letters A》以及《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和《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以及其它省厅级项目多项。

 

 

3.蒋德琼

蒋德琼,女,生于1964年12月。1986年7月大学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86年9月进入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89年6月毕业,89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并于1998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西区)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在职),且于2002年6月获得四川大学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于2000年12月及2001年12月连续两年获得四川大学授予的优秀博士生二等奖学金。1992年11月评为讲师,1997年11月评为副教授,2003年12月评为教授。自工作以来,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及教改项目的研究工作,有的项目已经结题,有的项目正在进行之中,且进展顺利。在《Phys. Lett. A 》、《物理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教材《大学物理教程》及配套习题《大学物理教程习题解答》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参与的教改项目《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物理师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于2010年3月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8月和2012年8月在全国第三届及第四届“人教社杯”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4.谢征微

谢征微,男,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员。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90年7月获四川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年获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导师周康巍教授。2002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李伯臧研究员。2002年9月到200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刘伍明研究员。2005年5月到2007年5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光谱与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张卫平教授。现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自旋相关的量子输运理论,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动力学行为和相变现象研究。

 

 

5.谢林华

谢林华,男,1974年7月生,四川绵阳人。199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保送到固体物理研究所,师从赵敏光教授。1999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工作,任信息科学系99级学生辅导员,先后讲授《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办公自动化》、《WEB系统开发》和《多媒体技术》等课程。2000年底评为讲师,2002年任信息科学学院教研室主任,修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组织编撰课程教学大纲,参与组织第八届和第十届全国高校固体物理教学科研会议(2000年宁波会议、2004年景洪会议),参与建设高压物理研究中心和高性能计算中心。2004年转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授《大学物理》、《群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方法》。2005年底晋升副教授,指导研究生,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微格》教学。2008年获博士学位,师从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世富教授。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2010年,参与规划筹建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应Y.Y Yeung博士邀请,到香港访问,从事凝聚态物理合作研究,访问期间参加了《亚太电子顺磁共振会议2010(韩国济洲)》和《第一届全球华人科学教育会议2010,香港》。2010年底,晋升教授。

 

 

6.张廷蓉

张廷蓉老师,女,1962年生,汉族,四川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第十届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激光与光学专业研究生班,现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主要承担物理学专业《力学》、《理论力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信息光学》、《非线性光学》、《普通物理专题讲座》的研究生教学及指导本科生、硕士生论文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束传输与变换、大学物理及中学物理教学。近年来,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参加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7.吴绍全

吴绍全,男,汉族,博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1982年在成都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四川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然后在四川师范大学从事理论物理教学和磁性材料物理性质的研究工作2004年6月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介观Kondo效应》,指导老师是王顺金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教授)。

学术经历 1999年7月-2000年6月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进修学者,从事磁性多层膜和磁性隧道结的研究工作,指导老师是蒲富恪院士(已故)和李伯藏研究员。

 

8.熊天信

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9月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攻读“学科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7月获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起在西南交通大学在职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天线理论与设计、介质波导、复杂介质的电磁特性以及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曾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论文近40篇,主编教材5部,参编一部,四川省级精品课程《中学物理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主持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主讲教师,曾获四川师范大学优秀课堂教学奖和现化园丁奖。

 

 

9.季小玲

季小玲,四川大学理学博士。四川省科学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届和第三届特聘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光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从事激光束传输与控制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激光大气传输、畸变光束传输变换和光束控制等方面已做作出多项有创新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学术刊物《Opt. Letters》、《Opt. Express》、《New Journal of Physics》、《Appl. Phys. B》、《J. Opt. Soc. Am. A》、《J. Opt. Soc. Am. B》、《IEEE J. Quant. Electron》、《Journal of Opt.》、《Opt. Commun.》、《Chin. Phys. Lett.》、《物理学报》、《光学学报》和《中国激光》等已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论文被SCI论文他引近800余次。合编大学教材《新光学教程》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项目3项,主持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科研项目1项,主持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科研项目,作为主研参与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共4项。被聘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被聘为《Opt. Letters》、《Opt. Express》、《Appl. Phys. B>、《J. Opt. Soc. Am. A》、《Appl. Opt.》、《Phys. Letters A》、《Journal of Opt.》、《Opt. commun.》、《J. Mod. Opt.》、《Chinese Phys. Lett.》、《Chinese Optics Lett.》、《物理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和《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国际国内核心学术刊物的审稿专家。2006年获“四川省高校系统先进女教职工”称号,2010年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3年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02年至2014年连续13年获“四川师范大学年度科研十佳” 称号。在培养人才方面,培养出了多名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指导的硕士研究生1人次获“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4人次获“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奖,1人次获“2011第三届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此外,指导的多名硕士研究生还分别主持了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0.赵国平

1967年生于江苏靖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分配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工作。1997年获全额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0---200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4年底回国,同年破格晋升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固体所从事纳米磁性物理和磁性材料的研究,为四川师范大学磁性材料实验室负责人。2006-2010年连续5年被国外著名高校邀请作访问科学家, 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作报告10余次。

    赵国平教授共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检索40余篇,大部分为第一作者,包括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Physics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期刊论文10余篇。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参加973项目1项。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一);2009年成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被聘为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届特聘教授;2010年被推荐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候选人,成为四川师范大学“小尺度物质的磁学和光学特性”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2005年和2010年分别当选为四川师范大学理科十佳。

 

 

11.张德刚

张德刚,男,一九八八年在四川师大获物理学硕士之后留校任教,一九九七年被聘为正教授,一九九九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二零零零年八月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系攻读凝聚态理论博士学位。二零零四年十一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在休斯顿大学德州超导中心从事高温超导理论,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体等前沿课题的研究。在美期间,成功解决了自旋电子学中的一个长期问题,即磁场中Rashba 和Dresselhaus 旋轨藕合共存时二维电子气的精确解,并获得了在Rashba 和Dresselhaus 旋轨藕合相等时共振的自旋流。在高温超导方面,我们最先研究了(d波)铜氧超导体中的超流现象,获得了不同方向的临界超流速度,计算了金属与铜氧超流超导体遂穿结的电导特征,确定了超导相干峰随超流速度的变化,这些结果与STM实验观测一致;很好地解释了铜氧超导体中的准粒子相干现象。在2009年,我提出了一个关于铁基超导体的两轨道四带紧束缚模型,其能带结构在电子或空穴掺杂范围内与ARPES实验相一致。根据该模型和超导平均场理论,研究了单个杂质对超导态的影响,指出非磁性杂质在超导能隙内产生的共振峰可视为铁基超导体序参量为s+-对称的信号,已被STM实验所证实;随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州超导中心理论组在这个两轨道四带紧束缚模型并计入库仑相互作用和Hund交换的基础上,利用BdG自洽方法,计算了电子掺杂铁基超导体Ba(Fe1-xCox)2As2的相图和磁畴结构,以及空穴掺杂铁基超导体Ba1-xKxFe2As2涡旋中的共振峰等。在低电子掺杂区域,自旋密度波与超导电性共存,在其余电子掺杂区域,为均匀的超导相,这与中子和x射线衍射实验,以及核磁共振实验结果相一致;理论所获得的在涡旋中心处位于负能量的共振峰,以及90°畴壁和反相畴壁等,均与STM实验和SQUIDM实验相符。关于这些研究结果的综述文章,已被“Monograph on Frontier of Superconductivity Research”收录。相关研究已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上报告,并发表在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 New J. Phys., Phys. Rev. B, J. Phys. A: Math. Gen. 等上。这些文章已被同行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Rev. Mod. Phys., Phys. Rev. Lett., Phys. Rev. B, J. Phys. A: Math. Gen., J. Phys.: Condens. Matt., Physica C, Solid State Comm. 等杂志上,以及在专著和博士论文中引用。曾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现为Phys. Rev. Lett., Phys. Rev. B等美国物理学会杂志等审稿人。

 

12.李玲

李玲,女,博士,研究员。

教学情况1996.07-现在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工作,期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讲《近代物理》、《热学》、《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并长期对本科学、研究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学术研究课题:1.《行波电场作用下半导体低维纳米结构中的量子输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436010),在研,主研人员。2.《合金表面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3A076),2003.9-2006.9,结题。项目负责人。3.《对千兆赫兹半导体量子点单电子泵的理论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重大预研项目(2007ZDY004),在研,项目负责人。

 

 

13.何林

1963年生,博士,教授。(1)实验研究工作: 冲击压缩下(Mg0.92, Fe0.08)SiO3钙钛矿的声速测量和强度软化相变的观测。这个结果对解释地球下地幔中部地球物理观测到的异常现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0299040)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并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2)理论计算工作:探索在强冲击压缩下Al2O3 的光性和电性变化的起因,以及理论上预测了在地球D”层的温压条件下MgSiO3的电导率将发生突增的现象。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去解释在冲击实验中观测到的Al2O3 光学和电学行为变化的异常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预言了在地球D”层的温压条件下MgSiO3的电导率将发生突增的行为。该预测对探索10年周期的地球日长度变化观测结果的物理机理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发表在国际上著名的物理期刊欧洲物理快报上。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一个实验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周刊发表了(Mg, Fe)SiO3在高温高压下的电导率测量结果 [Kenji Ohta, et al., Science, 320, 89 (2008)]。该实验结果表明在地球D”层的温压条件下(Mg, Fe)SiO3的电导率的确会发生突增的奇异现象。这与我从理论上的预言是一致的,对我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支持。

 

14.朱洲森

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88-91任职于西北农林大学,91-98四川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并留所任职。99-03年加拿大Pronto Data System从事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于开发。08年在美国硅谷进修学习,从事软件外包的技术和管理,并获资格证书。03年被引进来川师工作至今。物理你研究方面,先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作为主持人承担一项。其中一项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信息科学方面,先后主持开发应用信息系统10多项,获三项专利,一项省级成果等。

 

 

15.李焕洲

李焕洲,1974年出生,博士,教授,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四川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审专家”、“四川省电子政务外网咨询专家”、“四川省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专家”、“四川省科技项目参评专家”、“成都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安全。先后主持或主研1项国家863科研项目、3项国家242科研项目、8项国家部级科研项目、12项省级科研项目、1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国家标准3部(GB/T  18794.4、GB/T 18794.5、GB/T 18794.7);获得国家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2007年—2010年连续4年获得四川师范大学“理科科研十佳”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9篇被EI、ISTP检索。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张冉